- 清明時節 | 澄澈和暖 思念綿長
- 發布日期:2025-04-03 16:19:25瀏覽量:108
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” 每至清明,那紛紛細雨仿佛是天地間為緬懷先人而灑落的淚水。在中國,清明回家祭祖,是一項傳承了數千年的習俗,它深深烙印在每一個華夏子孫的靈魂深處,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深沉的情感。
清明,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。
作為節氣,清明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,因“氣清景明、萬物皆顯”而得名,此時天朗氣清、草木萌動,一片欣欣向榮。
作為節日,清明節又稱“踏春節”“三月節”,掃墓祭祖、踏青春游等,傳統習俗豐富。
《清明》[唐] 杜牧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清明三候
一候桐始華
溫暖的春天,百花競放。到清明時節,陽氣更盛,久久未開的白桐花終于盛開了。
二候田鼠化為鵪
陽氣漸盛、陰氣潛藏,田鼠躲回洞穴之中,而小鳥開始出來活動了。
三候虹始見
清明時節多雨、打雷閃電,洗滌和吸收了天空中的粉塵,于是會出現美麗的彩虹。
西漢《淮南子》稱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則清明風至。”意指此時天地之間豁然清朗,明凈光潔,處處潛藏著生機。
《歲時百問》說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。故謂之清明。”萬物生長的清明,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。農諺說“清明前后,點瓜種豆”、“植樹造林,莫過清明”。氣溫變暖,降雨增多,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。
清明時節習俗
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也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,一般在公歷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。《歲時百問》中說: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。”清明時節,天清地明,陽氣生發,草木萌動,百花盛開,萬物吐故納新,同時氣溫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。此時也是中華民族祭祖掃墓、慎終追遠的重要傳統節日。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,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 “天、地、人”的和諧統一,此時人體也需順應自然、調整陰陽平衡。
清明時節養生
清明有清氣上升,上清下明之意,“此時陰氣減退,陽氣漸盛”,晝夜溫差大,北方天氣多風為主,又春寒料峭,同時濕氣漸盛,人體陽氣如嫩芽破土,衛氣隨陽氣向外生發,肌表腠理疏松不密,容易感受春溫及風溫邪氣;同時肝木之氣升發至盛,脾胃卻易受濕困。古人言"春與肝相應",清明養生當以調暢氣機、健運脾土、防治傳染病及過敏性疾病為要,兼以祛濕避濁,使體內氣機如春溪般暢達,方不負這萬物清明的時節。
飲食養生
清明時節地氣升騰,人體肝經氣血最為活躍。春季為肝當令之時,主疏泄,此時若情志不抑、熬夜傷神,易致肝氣橫逆,出現目赤頭痛、口苦咽干之癥,最終可能導致臟腑功能紊亂。明代醫家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"春月宜加辛溫之藥,順春升之氣"。適當食用香椿芽、春韭、香菜等時令辛香之品,謹慎食用“發物”,諸如海魚、海蝦、海蟹、咸菜、牛羊肉、動物內臟等。另外由于此時天氣多干燥,故少吃煎炒油炸的食物,以防傷陰。應以清補為主,食用枸杞、紅棗、山藥、銀耳、芡實等滋補肝陰、健脾祛濕之品。
導引養生
清明時節體內肝氣最旺盛,肝木旺則容易克脾,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,同時還會造成情緒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,從而引發各種疾病。這段時間也是高血壓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時期。清明運動除了戶外散步、踏青、放風箏,多曬太陽,活動筋骨,呼吸新鮮空氣。運動時不可過汗,以防氣隨汗泄而傷陽。午后陽氣最盛時,可習練八段錦"調理脾胃須單舉"一式:身體重心稍升起,左手上托天,右手下按地,左右交替各七次。此動作通過牽拉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,促進中焦運化,配合清明時節多雨潮濕的氣候特點,正合"脾主運化水濕"之要。
慎終追遠
清明時節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,養生第一要義是注意疏肝,防肝郁,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,使心情舒暢,努力做到心平氣和。切忌獨居、默坐,不利于肝陽的升發。清明掃墓祭祖,緬懷先人,難免悲傷落淚,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宣泄,無須掩飾,哭也是一種排解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,可以調節機體平衡,有效疏泄情緒。然悲慟過度易傷肺氣,可隨身攜帶合歡花、玫瑰花各3克,兌水沖泡代茶飲。
正氣存內:防過敏
清明時節繁花盛開,樹木蔥郁,是花粉、昆蟲引發過敏的高峰期,易出現過敏性鼻炎、蕁麻疹、過敏性皮炎等疾病,甚至誘發或加重哮喘、肺炎等呼吸道疾病。從中醫來說,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正氣不足,抵抗力差是過敏性疾病的根本原因,春天風邪肆虐,風為百病之長,夾寒夾濕夾熱侵入我們的身體引發過敏。因此在清明時節,要調整生活方式,遠離過敏原,改善體質,扶助正氣,補益肺脾之氣,做到未病先防。
肺主氣司呼吸,日常可通過適當的呼吸運動來提升肺氣,讓人在一呼一吸間宣降肺氣,使自身散納有度,以此來提高機體抵抗力。可多吃一些補肺之品,如銀耳、雪梨、山藥、藕、百合等,肺氣強則百病不生。另外,感受風溫邪氣出現感冒早期若咽痛可適當飲用金銀花、板藍根茶,以疏風清熱解毒,同時應注意居家通風,外出常備口罩,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,以防止感染疾病。
推薦食譜
1.枸杞瘦肉湯
材料:鮮枸杞葉,豬瘦肉,油、精鹽適量。
做法:鮮枸杞葉洗凈,豬瘦肉洗掙后切片。鍋燒熱,放入油,加入豬瘦肉片,翻炒片刻,加適量水,放入鮮枸杞葉,大火煮熟,加精鹽調味即成。
功效:清肝明目、滋陰養血。
2. 香椿炒蛋
材料:香椿、雞蛋,香蒜,油、精鹽適量。
做法:先將香椿焯水1分鐘以去除亞硝酸鹽,切碎備用。雞蛋攪勻,入油鍋炒至成型取出;另起油鍋,爆香蒜末;下切碎的香椿翻炒;待香椿變色,倒入炒好的雞蛋,加鹽翻炒拌勻出鍋。
功效:滋陰補陽、健脾開胃。
本篇文章轉載自網絡,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我們只做分享使用,不用于商業,若涉及版權問題,請原作者及時聯系我們。